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与展望
自上世纪 50 年代创建以来,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 60 年的发展历程。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,无论是研制导弹,还是发射卫星;无论是载人航天,北斗导航,还是探月工程,我们始终坚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,独立自主,自力更生;摒弃好高骛远,坚持实事求是;根据实际水平,一步一步地走。最终,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。
60 年来,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和亲切关怀下,在各部门、各行业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,一代代航天人依靠发愤图强、自主创新,取得了以「人造地球卫星」、「载人航天」、「月球探测」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。今天,航天活动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不仅使中国迈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,而且也令中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。
航天事业奠基:
导弹发展「三步走」
1956 年 10 月 8 日,中国第一个火箭、导弹研究机构—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,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。
当时,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同志从全国各地调集人才,其中的二三十位专家多是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,包括任新民、梁守槃、庄逢甘、屠守锷等,之后又有陆元久、梁思礼等人加入。同时,还有哈军工、北大、清华、北航等各大院校的毕业生。
1958 年,我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毕业回国,空军在 24 名毕业生中挑选出 16 名送去研制导弹,我就在其中。我去时,导弹的「架子」刚搭建起来,「guidedmissile」被翻译为「导弹」,也是由钱学森确定的。
1958 年,苏联提供给我们一枚小型导弹——「P-2」火箭,射程达到 200 多千米。我们以此为样本,开始仿制。1959 年,中苏友好关系破裂,苏联撤回专家,一些关键设备只供货一半就停止供应,有些未到的资料也不给了。在这种困难情况下,我们的科技人员继续加班加点,一步步完成了图纸描红、原理研究、仿制消化、吸收反设计、改进创新等一系列工作。半年后,即 1960 年 11 月 5 日,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——「东风一号」成功发射上天。
仿制成功后,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。直到 1964 年 6 月 29 号,「东风二号」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,射程增加到 800 多千米,这对于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:我国科技人员不仅掌握了导弹研制的关键技术,系统地摸索总结出了导弹研制的科学规律,提出了强化总体设计的概念,并且认识到,必须在可行性论证和地面试验的基础上,以可靠性为出发点进行方案论证。
然而,随着 1966 年文革的开始,航天工作受到影响,但是在导弹研制这项工作上,团队成员仍然坚持做好本职工作。导弹是一项整体工作,在长时间的团体合作中,大家养成了相互配合的习惯,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政治上,大家可能观点各异,但是在导弹研制工作上却步调一致。
「东风三号」发射取得成功,标志着我国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制导弹,射程进一步增加到 2400 多千米。之后,我国开始陆续研制「东风四号」、「东风五号」等导弹。
我国的导弹发展之路经历了从仿制到改进的过程,如改进射程,调整发动机的升力等。同时,在改进过程中锻炼队伍,增强信心,掌握技术。研制队伍由一群知名老专家和青年学生组成,并且具备了大型工程所需要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,第一,熟练掌握技术,如控制系统如何控制等;第二,导弹从设计、研发到生产,形成人才梯队。对此,聂荣臻元帅就说过:「出成果、出人才,不要单独给我敲敲打打,我看的重点是队伍建设。」
在导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,中国注重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。起初,苏联对我们有所帮助,但中央强调最终还得自己做。那时,苏联对我们承诺:「导弹我们都有了,你们放心,你们用的时候,给你们就行了。」然而,在这个问题上,中央领导人始终强调独立自主发展导弹事业。
从学习、模仿,到改进,再到独立自主研制,我国的导弹事业经历了「三步走」的发展道路,也为以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以此为基础,中国科学家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,终于用「长征一号」运载火箭成功地将「东方红一号」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,成为世界上第五个采用自制火箭成功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。几十年来,运载火箭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,推动了中国卫星技术、载人航天技术和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。